小米SU7刚上市, 二手车市场就烂了: 科技爆款还是集体造假?

  • 2025-07-22 01:02:01
  • 621

小米SU7上市仅一个月,号称“科技平权”的智能电车,如今却在二手车市场上演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资本操盘秀——据平台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80台小米SU7流入二手市场,多数为“MAX钛金属版”,挂牌价普遍高于原售价1万元以上,部分甚至高达3万。

这不是消费者热情的自然爆发,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供需操纵、价格诱导和品牌造势合谋的资本“造假”行为。

一、小米SU7的“供不应求”,是计划中的人造紧缺

小米官方宣传SU7为“性价比极致”“工艺先进”,但从实际情况看,早期订单的交付数量十分有限。据交付渠道消息,首月全国实际落地交付不足3000辆,而订单号标称数十万——显然存在“虚报订单量、制造热销幻觉”的行为。

与此同时,所谓“现车难等”,实际是渠道故意压单、限制放量。部分4S店被曝与黄牛合作,优先“内转”给二手商,制造**“新车无货、二手疯抢”**的视觉假象,从而放大市场预期,吸引更多真实用户掏钱“加价提车”。

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侧造假——制造人为稀缺,引发需求恐慌。

二、二手车平台成洗价工具,“品牌溢价”是假象

据当前市场数据显示:

小米SU7 Max原厂售价约为29.99万元起,选装全套约33万元;

当前二手车挂牌价集中在35-39万元区间,普遍高于原始成交价1-3万元不等;

多数车辆挂出时间为交付后一周以内,且行驶公里数几乎为“0公里”或极少行驶。

这些特征表明,车源多为黄牛、大客户或经销渠道故意转售,并非真实“用后转卖”,更非市场正常换车流通。

更荒唐的是,部分二手车商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是加价收来的,加1万卖出,利润也就这点”——这等于是公开承认整条“买车加价-流转市场-转手抬价”的投机路径,是一种打着供需幌子的“价格洗牌术”。

三、“0公里二手车”已成造假惯用套路,小米也玩这一套

所谓“0公里二手车”,本质是制造销量假象、掩盖真实成交与交付数据。在蔚来、极氪等车企已被曝光多次使用该手段后,小米竟也如法炮制。

据一位成都车商透露:“小米车是通过大客户一批批拿货,然后快速过户成个人名义,再由我们按‘准新车’挂牌转售,这样厂家数据上能算作已售,而消费者还得加价买。”

这背后,反映出小米汽车官方、渠道、黄牛、二手商之间的灰色联盟链条:

官方不限制转售频率,不追踪加价源头;

渠道默认“先给黄牛”,留下市场炒作空间;

黄牛引导“先加价买,不然排队半年”,诱发恐慌性消费;

消费者最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为虚假繁荣买单。

一套闭环下来,流量热度有了、销售数据有了、品牌效应有了,唯一损失的是用户信任和市场公正。

四、小米汽车的品牌信用,正在被这场“造假流量”慢慢蚕食

雷军曾多次公开表示:“小米汽车要用诚意打动用户,用真技术超越特斯拉。”但这场“二手车炒作战”,无疑是对“诚意”的巨大讽刺。

一台标榜为科技普惠的汽车,首月就在市场上变成了黄牛牟利、商家套利的工具,而企业方却默不作声,甚至通过媒体默认“SU7供不应求”的宣传,进一步巩固这一虚假供需结构。

如果继续放任这种行为,无异于亲手把自己的首款汽车产品变成“信用泡沫”。

结语:爆款不等于操盘,热销不等于真实

小米SU7流入二手市场的“假热销”,不只是个市场现象,它揭示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一个愈发严重的问题:造假不再是销售终端的“灰色地带”,而是已经成为品牌打造热度的“标准流程”。

从虚假排队、渠道人为控货、价格操纵,到0公里二手造销量,小米这次并没有为行业带来清流,反而向“新势力旧套路”看齐。

如果小米汽车不能严肃整治自身渠道、限制转售机制、公布真实交付与使用数据,那么“SU7加价潮”只会成为它品牌信用的第一次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