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引领数字经济迈向数智经济
- 2025-07-09 21:01:50
- 298
本届大会,朝阳展台携21家企业参与体验区
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吸引了上千名与会者参加,包括全球50多个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的300余位国际嘉宾。本届大会呈现了北京在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位列全国首位、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总指数在全球排名第二等。除了这些,北京还发起了《全球数字友好倡议》,受到积极响应。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本届大会展示了北京乃至中国在数字经济产业的最新现状和未来方向。
区域格局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全国居首
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发布《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报告》,解读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区域格局。报告显示,北京集中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创新企业,指数位列全国首位。
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经济结构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也成为区域实践的热点领域。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京、广东等位于第一梯队,优势显著;山东、四川等位于第二梯队,发展稳健;湖南、陕西等位于第三梯队,有提升空间;内蒙古、甘肃位于第四梯队,需不断加力。
数字政务和数据开放政策优势决定北京、上海等地数字化治理指数水平较高;数据交易市场成熟度、数字生态体系建设水平决定了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数据要素指数表现出色。四个直辖市城市经济结构,尤其是农业占比低使得其区域产业数字化指数相对偏低;数字人才、创新技术短板使得四川、福建、贵州等地数字产业化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西藏等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区域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从区域分布看,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科技产业体系。珠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领先,制造业和外贸发达,深圳、广州创新集群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人才集聚,城市协作强,数字经济产业链整合度高。京津冀地区中北京科研资源丰富,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需加强协同和产业布局。川渝地区作为内陆经济圈新秀,区位优势明显,潜力大。
从以人均GDP为代表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对比来看,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北京等地。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指数并非明显正相关,例如福建、天津在产业结构上有待优化,创新指数相对偏低。山东、广东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较高,但人均GDP处于中等水平。
报告建议,借助国家政策,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动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5G网络、高速宽带和数据中心的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数字经济产业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能力。通过开发数字政务平台,提升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数据开放和共享,发展数据驱动型的创新应用。加强区域协作、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水平差距。
示范成果
发布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
“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在主论坛上集中发布,展现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示范成果。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北京市持续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持续开放技术应用场景,数字技术融入交通、医疗、文化、金融、生态、政务等城市场景,引领数字经济关键领域突破与规模应用,打造数字友好城市生动实践。
“智”理升级。“京办”智能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案例中,北京市大数据中心、京东科技联合打造贯通市、区、街、居四级政务,覆盖16+1区及114家市级单位,支撑50万+人员在线协作,实现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北京数智医疗健康全流程服务案例中,北京联通搭建预约挂号平台,接入300家机构,服务1.5亿人次。百川“AI全科医生”具备三甲医师能力,“AI儿科医生”落地儿童医院多学科会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工作办公室与车网科技协力,在亦庄建成全国首个“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平台,覆盖600k平方米,百度自动驾驶服务全球15城,安全行驶超1.7亿公里,服务超1100万次。“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案例中,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布设20万+智慧感知点,创新20余种算法。闭环管理1.6万问题线索,助力北京实现“0.1微克蓝”精准治理。
“实”体焕新。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钢铁质量全流程智慧管控应用案例中,首钢研发AI机器视觉体系及数字孪生技术,参数监控率100%。生产线效率提升21.2%,缺陷减少35%,推动“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转型。北京银行深度探索AIB平台案例中,基于“AllinAI战略”,构建“大模型+通用机器学习”体系。赋能客户服务、风控等流程,上线20余款智能产品及50项效率工具。“数字菜田”农业数智管控应用案例中,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推广物联网设备至400余园区。构建全息感知网络,降低人工33%、增产10%,建立农产品“数字身份证”全链溯源。
“创”新策源。腾讯以高清扫描建模还原7.8km中轴线,扫描30万植被、220万建筑,“云上中轴”访问量超900万次,数字资源库助文化遗产“新生”。可灵AI创意生产力平台案例,由快手开发,已累计生成1.68亿视频、3.44亿图片,用户超2200万,2.1系列模型实现动态、物理模拟突破,推动创作工业化。超高清第二现场数字视听服务案例中,中联超清首创8K+5G+22.2声转播系统打造“ULive超现场”平台,实现艺术即演即拍即编,实时传送超高清内容,突破时空限制。
大会期间,标杆应用还以“场景复刻”模式落地大会展区,展现数字经济的“北京方案”,展区以可知、可感、可及的互动设计,带来沉浸式体验,助力北京企业、“北京方案”全球推广。
不断进步
为数字经济标杆“全球领跑城市”
在“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总指数与上年相比有所提升,全球排名第二,位列“全球领跑城市”。北京市在数据要素配置力、数字产业引领力和数字创新策源力等方面表现优异。
同时,蓝皮书系统呈现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显示,北京市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市场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持续释放新动能。北京聚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标准为引领,依托政策创新、产业升级、算力支撑实现协同突破,增强全国“人工智能第一城”实力。北京以“双智”城市融合应用为全球智能交通与城市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创新、多方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打造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标杆。标杆技术领域形成政策协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发展格局。在基础软件、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坚。在关键技术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
北京数字产业创新指数领跑全国,与粤浙苏沪并居第一梯队,展现领先优势与协同发展活力。北京重视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政策保障,强化人才支撑。通过“一区一品”战略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数字经济板块,不断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积极引领京津冀地区以及全国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在数字经济出海领域,北京着力打造发展平台,通过建立便利化机制、完善口岸功能、创新监管保障模式等举措,持续优化出海环境,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形成开放共享的数字贸易生态。深度推进数智化转型,以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重塑发展格局。通过算法、算力、数据要素联动,赋能产业升级与制造业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开启数智驱动新篇章。全球视角下,北京以创新、技术、基建、市场与治理为支柱,在推动数字技术普惠应用、完善数字包容生态、提升数字服务温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建设贡献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展望未来,北京将不断突破创新,持续引领数字经济向“数智经济”高质量升级;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融合,加快算力体系优化布局,推动数据要素深度市场化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基础,探索更多元的产业融合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随着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的不断完善,北京将与国内外加强交流合作,持续输出示范性的“北京方案”,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标杆。
发起倡议
《全球数字友好倡议》引发多国响应
在此次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市发起了《全球数字友好倡议》。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推动全球范围内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人类生产生活和与数字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倡议全球城市、企业和人民参与到数字友好城市共建时代潮流中。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艾哈迈德·穆斯塔法大使阁下等16位嘉宾共同见证倡议发布。
倡议提出,共建数字友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数字发展需求和数字发展道路选择,提升全球数字治理全面性和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响应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各国数字文明发展,关注发展中国家数字发展难题,坚持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倡导安危与共,凝聚全球共识,构建美好数字世界。遵循以人为本的数字发展宗旨,倡议建立“技术向善、人本回归”的数字服务生态,从根本上尊重城市中的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关注老人、弱势群体、女性和儿童,缩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发展可感、可知、可及。完善数字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网络,倡导包容性设计,实现全民共享数字化福祉。
倡议还提出,推动技术多元与包容性创新。支持多元技术路线协同演进,强化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突破,降低或消除产学研合作壁垒;推动全球开源技术共享,鼓励跨领域协作开发,制定开放标准与互操作性框架;鼓励中小企业及个人创新,建设技术创新沙盒,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技术创新生态。践行数字友好的城市发展理念。遵循友好共赢的数智化发展理念,支持城市互助发展,推动城市场景开放、经济互动、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倡导数字先进城市带动传统城市,发展新型国际城市间数字合作范式,鼓励数字创新创业,支持跨境合作便利化,推动城市与经济多样化和共赢发展。
同时,大会倡议,深化数字绿色转型与能源变革。共同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建设绿色未来。以数智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间绿色技术协同。发展低碳数据中心与节能算法,优化数据中心能效、推广绿色算力,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推广可再生能源驱动数字化,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数字友好城市韧性基座。发展数字友好城市社区、园区和乡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单元、数字网络等全域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数字化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疾病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全球联动的防灾救灾网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还倡议构筑数字经济安全发展保障,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数字空间,注重数字时代人的安全、通信安全、技术安全。制定全球数字安全标准,采用技术防护、风险管控等多维度手段,强化跨境协作防御网络攻击,共同防范数字资产与数据伦理风险。建立可信数字认证体系,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守住安全的底线和边界。鼓励文化多元与平等表达,促进数字环境中主体多元、媒体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保护历史文化传统、鼓励创新性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内容创新,支持多语言内容创作,确保不同文化和群体平等发声,支持发展中国家多元表达;推动城市数字文明建设,推动文明交流与文化开放。
最后,倡议推动全球城市开放与协作,营造全球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共同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友好发展。推动全球城市场景开放、技术开源、成果共享,推广数字友好全球创新中心,建设知识普惠与可持续数字创新生态。共建数字友好城市合作契约,倡议达成友好合作契约,推动数字规则重塑与技术普惠,确保技术发展尊重人类尊严,促进社会各阶层共享数字化成果,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数字红利分配,推动实现全球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此,艾哈迈德·穆斯塔法表示,《全球数字友好倡议》为解决全球数字鸿沟、促进技术成果共享、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提供了方案。
“我们对于建立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创新中心的倡议也持开放态度。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可以取得数字进步,惠及所有人民。”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市市长拿督斯里哈芝·沙宾沙米达表示。
文/本报记者温婧
- 上一篇:台湾网红馆长直播游大陆吓坏了谁
- 下一篇:范丞丞叫千玺玺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