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表态缩短供应商账期, 业内人士却只能苦笑

  • 2025-07-06 06:19:34
  • 420

车企们集体承诺要缩短供应商的账期了,这事儿靠谱吗?别逗了,你信吗?

最近,东风、广汽、一汽、吉利、长安、赛力斯、比亚迪、长城,这些个响当当的车企,一个个都跳出来表态,说要响应国家号召,把账期缩短到60天内。

听着是不是挺提气的?

可你再看看行业里的人怎么说?

“不验收,不开票,改成30天也没有意义”,这句话直接把遮羞布给扯了。

说白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年头,汽车行业卷得,啧啧,那叫一个惨烈。

车企们为了抢市场,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受伤最重的,就是这些供应商。

原本就利润薄如纸,现在还要被主机厂拖着不给钱,小企业直接被拖垮,大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死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不是说着玩的。

2017年,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还有7.8%,到了2024年前11个月,直接跌到了4.4%。

利润总额也从2017年的6833亿元,跌到了2023年的5086亿元。

这数字,看着都让人心疼。

更扎心的是,国内车企的账期,那叫一个长。

2024年三季度,小鹏汽车的应付账款周期达到了274天,同期特斯拉只有64天。

你品你细品,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难道真的是“老外讲信誉”?

这话说出来,多少有点讽刺。

Wind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信证券汽车零部件A股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2020年的1408.80亿元,飙升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2446.69亿元,四年时间,涨了64.57%。

这说明啥?

拖欠账款,太普遍了!

有些车企是真的没钱,资金周转不开;有些呢,则是故意拖欠,拿着供应商的钱去吃利息。

这算盘打得,可真精明。

行业里有个“潜规则”,供应商为了保住客户,就算利润再低,也得咬牙坚持。

2022年,有个Tier 1供应商就公开吐槽,说因为主机厂不断压价,他们有些零部件的利润已经接近零了。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裁员、减少研发投入。

这简直是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都要受到影响。

更过分的是,2024年7月,有媒体爆料,说某新势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竟然要求供应商承担一部分研发费用,否则就取消合作。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压榨,把供应商逼到了墙角。

为了整顿这种乱象,国家也出手了。

2024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这政策,听着挺给力,但能不能真正落地,还真不好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就算账期缩短了,车企们还可以从验收、开票这些环节下手,照样可以拖延付款。

而且,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呼吁了。

他们早就呼吁要整顿行业乱象,包括过度降价和拖欠账款。

可结果呢?

价格战依旧打得热火朝天,拖欠账款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协会的呼吁,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还有2024年初,有些地方政府尝试推行“供应链金融”模式,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因为主机厂的信用风险太高,银行不太愿意参与,导致这个模式推广效果有限。

更有意思的是,2023年,欧盟委员会还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其中一个理由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补贴,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

说白了,就是觉得我们压榨供应商,降低成本,搞不正当竞争。

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说明解决账款拖欠,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现在,车企们集体表态要缩短账期,这当然是好事。

但更重要的是,要说到做到,别光说不练。

车企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可以随意压榨的工具。

供应商也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议价能力,别让自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解决汽车行业的内卷问题,不能只靠压低成本,更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只有整个产业链实现健康发展,中国汽车行业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这场车企缩短账期的承诺,到底能带来多少改变?

谁在真心实意的笑?

谁又只能无奈苦笑?

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