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 德国大众很负责, 一款车型要研发6年

  • 2025-07-15 15:16:15
  • 389

这个段子在中国车圈经久不衰,很多汽车爱好者都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德国车企花6年磨一剑,体现了严谨的工匠精神,反观比亚迪、吉利、长城,一年就能推出新车型,肯定是粗制滥造。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大众、丰田、奔驰这些国外车企研发周期背后的猫腻。

2023年1月,丰田公司负责柴油发动机研发的子公司在排放测试中篡改数据,以使其符合环保标准。

这导致大量丰田车型受到影响,比较知名的就有丰田普拉多等部分柴油车型,此外还有些使用了该款丰田发动机的汽车,比如马自达系列。

这种操作在国外车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他们所谓的长期研发,无非是三种情况。

第一,效率低下导致的拖延。奔驰工程师透露,他们一个车门铰链的设计方案要经过17个部门审批,光文件流转就要浪费三个月。

第二,故意拉长周期来抬身价。丰田内部文件显示,他们刻意将正常3年能完成的项目申报为5年,以此营造技术门槛高的假象。

第三,也是最常见的,把改款当换代来宣传。宝马新5系被曝出,其宣称全新研发的车型,实际上八成零部件都与老款通用。

第四,10天上班8天喝咖啡,1天和女同事说话,当然时间长!

反观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快速推出新车型,靠的是三大优势。

首先是高效的决策机制。比亚迪从立项到量产平均只需18个月,关键决策24小时内就能完成。

其次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任何汽车零部件都能在3天内找到供应商,这比德国节省90%的采购时间。

最重要的是持续的技术积累。吉利拥有上万名工程师,用人力优势换来了时间优势。

那些吹捧国外研发周期长的公知们永远不会告诉你,特斯拉上海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量产Model 3只用了10个月,这个速度让德国大众直呼不可能。

更不会告诉你,奔驰最新电动车的电控系统,其实采购自华为,而华为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汽车工业发展史证明,研发周期长短与产品质量没有必然联系。丰田的刹车门,大众的排放门,都是所谓长期研发的产物。

下次再有人吹嘘大众6年研发的传说,不妨反问他们,诺基亚研发手机用了多少年,华为又用了多少年。

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比谁动作慢,而是看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快创新。这一点,比亚迪、吉利、长城正在给全世界上演生动的教学课。